◎想像與現實混淆 這大多發生在6歲以下孩子身上,他們常會將想像與現實混淆在一起,明明是自己的願望,卻說得像真的一樣。如將幼稚園的東西帶回家,說︰“這是我的﹗”其實,他並不是有意“說謊”,而是以為玩過的就是自己的。
◎“虛榮心”作怪 很多孩子為了能“贏”而在遊戲或學習中“撒謊”。明明知道規則,卻偏偏違反,還裝作無辜的樣子說“不知道”。再如,為了與同伴比較,沒有的東西卻說“我家也有,最好玩了”。
◎ 取悅大人 孩子做事時不僅想做好,也想讓父母、老師高興,從而得到更多獎勵。成功難度較大時,為了不讓父母、老師失望,只好“說謊”,“這次考試成績還沒有出來”“考得還可以”。
◎逃避懲罰 “要真說了我不及格,這個月的零用錢就沒有了。”這些都是孩子真實而又天真的想法,而“說謊”有時還真能躲過“一劫”﹗
◎獲得“自由” 孩子看卡通片正在興頭上,父母開始催促︰“該寫作業了﹗”於是孩子順口說︰“寫完了”,因為說“不想做”往往不被接受,而隨口一個謊話倒容易搪塞過去。
◎引起對自己的關注 孩子很多時候不會表達自己到底需要什麼,可能用一些“謊話”來表達。“媽媽,我一個人很怕黑﹗”其實只是想讓媽媽陪他。“爸爸,我這裡好痛”其實是想和爸爸親近一下。
對孩子的說謊現象,不同年齡的孩子,含義不同,成人要善於合理分析,找出孩子說謊的動機與原因。不要因孩子的某一次謊言就定性,如對孩子說“你就是愛說謊”“你這個小騙子”等,更不要用暴力的模式試圖改變孩子,這樣做只能讓孩子把謊話編得更圓滿。
根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,孩子愛說謊通常是為了引人注意、得到讚美或避免責罵、譏笑。以下的做法,您可以試試看:
l 當您發現孩子說謊時,應先控制自己的情緒,再探究孩子說謊的原因。
l 避免當眾揭穿謊言並加以羞辱。
l 鼓勵孩子說出心中真正的想法,耐心傾聽,讓他有吐露心聲的機會。
l 孩子犯錯時,父母的態度應是解決問題,而非一味的追究責任,勿讓孩子為了規避懲罰而習於編造謊言。
l 鼓勵孩子說實話的行為,父母也應以身作則,告訴孩子說謊不好,讓孩子明白說謊的後果。
l 多關懷,讓孩子知道做不好,父母還是愛他的,不需要說謊掩飾。
有時,孩子偶有說謊情形,並非人格上的缺陷,只要瞭解原因,給予改善的機會,類似的行為,會自動消除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